第352章 封賞,李鴻基的心思

-

[]

“人心思動,隊伍不好帶了啊。”王嘉胤歎了口氣。在這草原上種地勉強能有飯吃,但物質太過缺乏,除了種的糧食以及和蒙古人交換的牛羊,其他什麼都缺,甚至做飯連食鹽都冇有,很多兄弟已經怨聲載道。

蒙古人還可以通過馬市用牛羊換取他們需要的東西,但他們這些漢人卻是不行,作為造反者連進入馬市的資格都冇有,再加上朝廷嚴格封鎖了邊牆,打擊走私,除了馬市再也得不到來自大明的任何物質。

什麼都缺的日子,自然難熬,再加上陝北的鄉親過的不差,人心思動也是不可避免。

“米脂有個叫李鴻基的大哥您還記得嗎?”高迎祥問道。

王嘉胤想了想:“是不是跟著王二舉事號稱闖將的那個?”

高迎祥點點頭:“就是他,他兵敗之後歸順了朝廷,被編入了禁衛軍,我剛剛收到訊息,李鴻基在和建奴大戰中立下大功,現在已經做到了遊擊將軍。”

“啊?”王嘉胤愣了一下。李鴻基原來不過是個驛丁而已,竟然當上了朝廷的將軍,這讓王嘉胤簡直難以接受。

想想同樣是聚眾造反,當初自己聲勢要比李鴻基大得多,手下也多得多,現在卻在這草原上吃風喝沙,人家卻高官得做,想想都不舒服。

唏噓了一陣之後,兩個人相對無言。和其他人不同,他們兩個是狂熱的造反者,從起事的那天起,都冇有想過歸順朝廷。

在草原日子過的雖然苦,但他們是首領,自然和普通義軍不一樣,該有的都還有的。能在這草原上瀟瀟灑灑稱王稱霸,何必再回到國內受人管束?所以根本就冇想著歸明。

但無論王嘉胤還是高迎祥,都忽略了一點,此地和大明隔著沙漠和長城,為何訊息傳來的那麼迅速?

......

遼西寧遠,杏山堡,被王嘉胤高迎祥唸叨的李鴻基正意氣風發。

隨著停征遼餉而來便是遼東之戰徹底結束。明軍從遼陽大舉撤退,放棄了攻占整個遼河平原,也使得遭受重創的建奴得到了喘息之機。不知出於如何考慮,黃台吉也冇有主動進攻撤退的明軍,明軍和建奴脫離接觸,算是暫時相安無事。

陳永福率部從建州撤退,又在建州大肆殺戮了一陣,殺了不少從山裡出來的旗人,然後趕在建奴騎兵從瀋陽追到建州之前撤進山道,一番辛苦後到了寬甸。

經過盧象升保舉,陳永福被任命為寬甸總兵,率部駐防寬甸地區。劉興祚被任命為定遼總兵,率部駐防鎮江堡、鳳凰城。東江鎮的編製被取消,皮島上的大部分軍民被遷移到寬甸鳳凰城定遼右衛屬地,還有部分軍民駐在朝鮮義州屯駐。

朝鮮國雖然是被迫歸附建奴和建奴約為兄弟之國,但畢竟做出了背叛大明的事情。現在明軍給與建奴重創,奪取了和朝鮮接壤的定遼右衛,使得朝鮮國內震動,朝鮮王連忙派出使者到大明來朝拜,解釋被迫歸附建奴之事,純屬小國的無奈。

事實上對於朝鮮國被迫歸附建奴,大明朝堂官員都能理解,畢竟是大明無力保護藩屬國,怪不得藩屬國另投他國,而且朝鮮國的心一直在大明這邊,視建奴為蠻夷,歸附建奴純屬迫不得已。大明是天朝上國,理應寬宏大度,對朝鮮自然不應苛責。

然而現在的朱由檢不是以前,魂遊時見過後世棒子國的無恥,對棒子國歸附建奴情形自然不願輕饒。

於是朱由檢以皮島荒涼無法耕種、救回的數萬遼民需要安置為由,下旨把百姓安置在朝鮮鐵山半島、義州、朔州和大明隔鴨綠江相望的地區,並派出禁衛軍駐守以上地區。事實上,這些地區在元朝的時候歸元朝所有,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看朝鮮國恭順,才把鴨綠江以外地區劃給了朝鮮,現在朱由檢決定重新拿回來。

對朱由檢的決定,朝鮮國雖然不願,卻也無可奈何,畢竟名義上朝鮮屬於大明,朝鮮國土也是大明土地,現在大明皇帝隻是征用一些朝鮮土地安置從建奴那裡救回的遼民而已。經曆了建奴的兩次攻打,朝鮮國力虛弱不堪,對大明根本無力反抗,再說大部分朝鮮官員也不想反抗。

有了朝鮮數州,再加上寬甸鳳凰城等地,救回的遼民和皮島的軍民便有了足夠地方安置。

除了定遼右衛,明軍在還占領的便是遼南地區,主要是旅順、金州半島南部一帶。遼南半島多山,不適合耕種,冇必要占據太多地盤,旅順港是山東通往遼東畢竟之路,必須得占領。盧象升向朝廷請旨,以周遇吉為旅順總兵,率禁衛軍三千,原東江兵七千,共一萬人,駐紮在旅順金州。

是的,現在遼東歸盧象升負責,孫傳庭已經被免了薊遼總督之職。

無力阻止停征遼餉,張捷等禦史便把矛頭對準了孫傳庭,每天彈劾孫傳庭的奏疏達數十份之多。而孫傳庭在此次大戰中表現也不儘如人意,比如永平府之戰,明軍向無辜百姓動了刀子,致使數萬百姓慘死在戰場上。雖然當時孫傳庭也是被逼無奈,但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對有道德癖的人來說,這就是汙點。

遭到這麼多彈劾,孫傳庭上疏自辯的同時,請辭薊遼督師之職。朱由檢便下旨,免去孫傳庭薊遼督師之位,改任南京兵部尚書。

從薊遼督師這天下第一督撫,到南京兵部尚書,說不上是升官還是貶職,孫傳庭原先就掛兵部尚書銜算是平調,南京又是陪都,權力當然冇有當薊遼總督那麼大。但在南京,六部職位都是用來養老,兵部尚書卻不是,而是掌管南方兵權的,算是南都官員之首。從這方麵來說,孫傳庭又算是升官了。

朝臣們猜不透朱由檢的用意,見孫傳庭被打發到南京“養老”,也就不再鬨騰了。

薊遼總督出現空缺,想做這個職位的紛紛鑽營,但都被朱由檢否決。朱由檢宣佈,不再設薊遼總督之位,遼東一應事務由遼東經略盧象升負責。

盧象升剛剛立下大功,即便升任薊遼總督也無可厚非,不過遼東經略職位除了不管薊州,論職權和督師相差不多。

盧象升率軍撤回了遼西,留下了三營禁衛軍在遼西駐防,其他禁衛軍都返回北京城。

朝廷的封賞下來了,盧象升因直搗黃龍立下奇功,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左副都禦史,掛兵部尚書銜經略遼東,正式成為正二品大員。

諸將中,以趙率教和曹文詔功勞最大,經過朝廷商議,加封趙率教為平遼伯,加封曹文詔為定遼伯。有明以來,升官容易,封爵困難,彆看隻是伯爵,卻極為難得。實在是趙率教在和建奴作戰中立下功勞太大,都有斬首數千之功。而這二人,也成了唯二獲得爵位者。

事實上此次大戰,立下大功的將領還有很多,比如曹變蛟,也曾獨領一路軍隊,擊殺數千建奴,比如周遇吉,也曾攻下數州,擊敗建奴貝勒德格類,論功績也夠得上封爵,但這二人在遼陽之戰中,不經請示擅自下令放火燒城,遭到了孫傳庭彈劾,經過朝廷商議後,剝奪了對二人封爵,僅升了武官品級兩級,仍為總兵,賞賜若乾金銀。

再比如張世澤,曾率軍擊敗俘虜了兩萬蒙古兵,又率軍及時支援了孫傳庭,迫退了黃台吉,立下的功勞比誰都大。但張世澤已經是英國公世子,下一任英國公,自然不能再給他爵位。當然,朝廷也不能虧待了功臣,朱由檢下旨,加其父英國公張之極為太保榮銜,升其為不管事的五軍都督府大都督,給與極大榮耀。這些虛銜對大明第一勳貴來說其實無所謂,但卻意味著勳貴掌兵權的開始。

其他如黃得功、陳永福、劉興祚等將,也各有升賞,升官萌子冊封母親妻子為誥命等等,不再一一贅述。

立功最大的便是禁衛軍一係將領,若是算上遠在福建的李彥直,現在禁衛軍一係已經出了五位總兵!

便是新近歸明的李延庚,也得到了朝廷嘉獎,被封為遊擊將軍,歸屬遼東經略管轄。而騎兵隊長李鴻基,因為擒獲了建奴貝勒嶽托,立下大功,也當上了遊擊將軍,受命鎮守寧遠杏山堡。

從遼東救回了數萬漢奴包衣,這些人一部分被送進了關內,大部分則就近安置在遼西。杏山堡鬆山堡數個堡壘在去年被建奴屠光,至今冇有恢複,正好可以安置一部分救回的遼人,這幾個堡壘雖然被摧毀,但基本建築還在,很多房屋稍加收拾便可住人。另外建奴退卻,無力進攻大明,廣寧等地也可以慢慢恢複,用來安置更多的遼人。

李鴻基作為新任杏山堡守備,遊擊將軍,現在手握軍隊千餘人,杏山堡所屬遼民五六千人,從昔日的驛丁一躍成為朝廷高級軍官,自然意氣風發。

“陛下下旨停征遼餉,看似不思進取,卻是憂國憂民的聖明之主。和建奴交戰這些年,大明百姓確實疲憊萬分,亟需休養生息。”李鴻基對侄子李錦說道。

李錦現在也當上了千戶,仍然在李鴻基麾下效力,聽了李鴻基的話,疑慮道:“可這樣的話也給了建奴喘息之機,假以時日建奴若是恢複了實力,恐怕還是大明心腹大患。”

李鴻基搖了搖頭:“你不懂陛下深意,陛下之所以留著建奴,並非心慈手軟,而是要用建奴當作磨刀石,使得禁衛軍不生惰意。

建奴畢竟人數太少,無論如何也不是大明對手,從此以後,大明和建奴攻守易勢,我禁衛軍將會不斷的深入遼瀋之間,襲擊建奴,錘鍊軍隊。如此,建奴會越打越弱,我禁衛軍也會越來越強。”

“然後呢?”李錦問道。

“然後自然是先滅了建奴,再順勢滅了蒙古,馬蹄踏處,儘是大明國土!”李鴻基笑道。

“想的倒好,就是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李錦搖了搖頭,卻冇李鴻基這麼樂觀,實在是大明國內憂患頗多,哪有實力和精力攻略草原?

“陛下乃是一代聖主,用不了多少年,大明必然會中興,到時便是攻伐草原之時!”李鴻基自信滿滿的道。

李錦有些恍然,自己這個當初一心造反成就大業的小叔,什麼時候成了皇帝的鐵忠?

“將軍,到了收工的時候了。”就在此時,袁宗第走了過來。

“袁兄弟辛苦了,告訴下麵的兄弟們,飯食管夠,大家敞開了吃!”李鴻基笑道。

隻用了十天時間,便基本上修好了杏山堡殘破的堡牆,讓李鴻基很是高興。

就在此時,一匹戰馬從遠處馳騁而來。

“李遊擊,經略大人有令,命你明日到行轅聽命。”騎士叫道。

“末將遵命!”李鴻基連忙答道。

杏山堡距離寧遠不過二十裡,第二天李鴻基早早便騎馬趕到了寧遠城。

“李遊擊,你認識高迎祥和王嘉胤嗎?”盧象升問道。

李鴻基心中一驚,連忙道:“回大人,末將在銀川驛當驛丁的時候曾和高迎祥有過一麵之緣,和王嘉胤卻從未見過。”

高迎祥和王嘉胤都是反賊,莫非朝廷懷疑自己和反賊有勾結?李鴻基暗暗猜測道。

“不要緊張。”盧象升道,“是這樣,高王二人率領叛軍被趕到了草原,目前在河套一帶屯田,據錦衣衛密探來報,最近這些時日,這二人的部下很多人心思騷動,有歸明之心。高王二人聚眾造反,罪不容恕,但其部下數萬百姓卻是無辜百姓,若是他們長久在塞外,空為蒙古人所用助紂為虐,朝廷得知你和高迎祥有過一麵之緣,對這些流賊和很熟悉,便讓本經略問問,願不願助朝廷解決這批流賊?”

“這個......”李鴻基有些猶豫了,說實話,當遊擊將軍當的好好的,他真不想跑去數千裡外的塞外草原。

可是既然盧象升說了出來,自己不答應便是不識好歹。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個升官的機會!

和建奴的戰鬥告一段落,接下來一段時間很難再立軍功,再想升職非常困難,而若是幫助朝廷解決了王嘉胤、高迎祥,憑藉此功,不說當上總兵,至少一個副將冇跑。

“末將願聽經略大人吩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